?吉林通化市干部群眾弘揚東北抗聯精神——
本報記者 鄧劍洋 孟海鷹
2025年08月05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每一次講述他的故事,我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吉林通化市楊靖宇烈士陵園,楊靖宇烈士的后人馬繼志回憶,“有一塊樺樹皮在我們家收藏了近70年,那是從楊靖宇烈士犧牲的地方帶回來的,時刻提醒我們要繼承先輩遺志,矢志不渝傳承紅色精神。”
白山鬆水,碧血丹心。近日,記者走進通化市,尋訪英烈事跡,重溫抗戰記憶。遼闊的黑土地上,東北抗聯精神永久傳承,成為激勵人們干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動力。
精神的豐碑——
東北抗聯寫下不朽的傳奇
長白山南麓,渾江東岸,楊靖宇烈士陵園內鬆柏蒼勁。楊靖宇高大的戎裝銅像挺立,銅像基座上鐫刻著“通化市青少年敬立”。
陵園內庄嚴肅穆,不少干部群眾前來瞻仰。“當年先烈們與日寇浴血奮戰,才有了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英雄,我們要永遠銘記。”76歲的左先生表示。
在陵園第一陳列室,一張楊靖宇學生時代的照片格外醒目。“這張照片拍攝於1926年,當時楊靖宇21歲。1928年,楊靖宇赴外地開展革命活動,臨行前將此照片交給了妻子,自此再也沒有回來。”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於洋說。
“在革命道路上,楊靖宇烈士奮勇向前、不畏犧牲,用生命踐行了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誓言,樹立了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馬繼志說。
走進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展櫃裡擺放著兩塊特別的木頭。仔細觀察,刻在木頭上的文字隱隱可見。“當年東北抗聯將士們利用隨處可見且不易被敵人注意的大樹,將樹皮扒下來,在樹干上刻上消息或貼上聯絡標語,以此實現信息傳遞。”於洋說。
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東北抗日聯軍有數萬名將士血染疆場。
從通化市輝南縣驅車100多公裡來此的郭先生一家人,在紀念館內認真瀏覽,不時駐足。“重溫那段革命歷史,更深刻體會到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把東北抗聯精神一代代傳下去。”郭先生說。
“近兩年,每年來到這裡緬懷英烈的訪客約45萬人次。英烈們不畏強敵、浴血奮戰的精神,成為鼓舞我們奮力拼搏、勇往直前的強大力量。”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中心主任高境遠說。
歷史的回響——
英雄故事是最生動的教材
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紅色檔案主題教室裡,學院教師姚帥如正在同利用人工智能成像技術生成的楊靖宇將軍開展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現場不少學員感動得流下了淚水。
檔案還原歷史,對話未來。“我們以楊靖宇將軍殉國前百日戰斗檔案為主要內容,開發了這堂課。通過檔案解讀、情景再現等多種形式,帶領學員走進東北抗聯的艱苦斗爭歷史,感悟東北抗聯精神。”姚帥如說。
伴隨著悠揚的口琴旋律,學院教師們身著東北抗聯將士服裝,唱起由楊靖宇作詞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嘹亮的歌聲在教室裡久久回蕩。
在楊靖宇的遺物中,有一件十分特別——一把口琴。“在冰天雪地裡艱苦作戰,楊靖宇將軍時常會拿出口琴,為抗聯戰士們吹奏。”姚帥如說,“口琴是戰士們溝通感情、戰勝敵人、戰勝困難的精神武器。槍不離手,口琴也不離身,楊靖宇將軍將口琴稱為抗聯將士們的‘第二杆槍’。”
一件件檔案真實地展現東北抗聯將士的英雄形象。課堂上展示了一件來自敵方的檔案——1939年通化獨立憲兵分隊《思想對策月報》(12月),其中提到,這些抗聯部隊巧妙地進行分散或聚合,機智地避開日滿軍警討伐隊的銳鋒,同時也進行頑強抵抗,實力不可小覷。
“這件檔案顯示出楊靖宇將軍靈活的游擊戰術給敵人造成極大的困擾。憑借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和斗爭智慧,楊靖宇將軍帶領部隊多次突破圍堵,化解危險,在保存自身實力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打擊敵人。”學院教師金華彬說。
“英烈的光榮事跡讓我非常感動。今天的美好生活是英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倍加珍惜,砥礪前行,接續奮斗。”前來學習的吉林市殘疾人聯合會工作人員魏善鬆說。
“通過精品課程、情景課堂等形式,讓學員更深刻地學習英雄事跡,賡續紅色文化,從紅色精神血脈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韓冬說。
奮斗的足音——
紅色是最鮮亮的底色
槍炮聲響起,由演員扮演的東北抗聯戰士與敵人進行殊死搏斗……通化龍興裡旅游休閑街區,一場大型紅色情景劇正在上演。
“立足通化市豐富的紅色資源,我們將紅色文化融入旅游體驗,不僅開辟了旅游新場景,還能讓游客更深刻地感悟紅色精神。”吉林青旅文化旅游實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邢書凡說。
行走龍興裡旅游休閑街區,天幕美食街、特色農產品展館等商鋪目不暇接,還有各種非遺店鋪鑲嵌在街區中,老手藝與新街區在這裡共融共生。
在石運文創店鋪,一方方紅色主題的鬆花硯雕刻作品依次排開。“這一方雕刻的是東北抗聯戰士穿的靰鞡鞋。”吉林省非遺項目通化鬆花硯雕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鞠展鵬說,“近年來,我與徒弟開始雕刻紅色主題的鬆花硯作品,希望用這種方式更好弘揚東北抗聯精神。現在喜歡鬆花硯的人越來越多,讓我們傳承非遺技藝更有底氣。”
新業態激活新動能。街區一家沉浸式桌游體驗館裡,漢服、馬面裙等千余套服裝整齊擺放,沉浸式的游戲體驗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今年22歲、剛剛大學畢業的王藝含在店裡擔任主管。“來店裡消費的年輕人比較多,每到節假日,客流量就會激增。”王藝含說,通化是自己的家鄉,大學畢業后選擇回來工作,這裡的發展機會很多,年輕人擁有廣闊的舞台。
“去年龍興裡旅游休閑街區接待游客430萬人次,年銷售額超過7430萬元,古朴與新潮的元素在這裡碰撞,吸引的游客越來越多。”邢書凡說。
一個旅游休閑街區,折射經濟發展的蓬勃活力。今年上半年,通化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3%,專精特新、高技術企業產值分別增長5.7%、7.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9%,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美好畫卷正徐徐鋪展。
入夜,龍興裡旅游休閑街區燈火璀璨,孩子們嬉笑玩耍,老人們悠閑漫步,年輕人拍照打卡,一張張燦爛的笑臉與流光溢彩的燈光交相輝映,洋溢著幸福……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5日 01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