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

西行漫記 | 共產黨人“已經在中國創造了一個奇跡”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025年09月20日08: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中國已証明了光武器還不是要緊的東西,精神更重要。這奮斗的精神與武器結合起來就是最大的力量。”

——哈裡森·福爾曼

美國記者哈裡森·福爾曼,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曾於1937年到訪陝北蘇區,採訪了正准備奔赴抗日前線的中國工農紅軍。1944年,福爾曼作為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成員,深入延安與晉綏邊區,親身見証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爭迸發的磅礡力量。他驚嘆道,共產黨人“已經在中國創造了一個奇跡——贏得了人民的尊敬與合作”。

“共產黨人的硬骨頭”

哈裡森·福爾曼於1904年出生在美國威斯康星州。1930年大學畢業后,他以某航空公司代表的身份首次來華,但內心早已堅定投身新聞事業、成為一名記者的決心。

七七事變爆發前,福爾曼獨自前往陝西省富平縣庄裡鎮——紅二方面軍司令部駐地,採訪了彭德懷、賀龍等紅軍將領。這期間,他拍攝到一張極具歷史價值的珍貴照片:畫面中三人並肩站立,竟僅有四條手臂。時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的賀龍站在中間,腳穿布鞋,身上的制服略顯不合身,卻面帶微笑望向遠方,神情透著從容與堅定﹔畫面左側是時任紅二軍團第六師師長的賀炳炎,空蕩蕩的袖子掖在上衣口袋,卻身姿挺拔如鬆,眼神銳利而堅毅﹔右側是時任紅六軍團參謀長的彭紹輝,他抬起僅有的右臂,仿佛在說著什麼,臉上的笑容豁達明朗。

1937年,賀龍(中)、賀炳炎(左一)、彭紹輝(右一)合影。照片拍攝后不久,紅二方面軍正式改編為八路軍一二?師,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哈裡森·福爾曼拍攝)

1937年,賀龍(中)、賀炳炎(左一)、彭紹輝(右一)合影。照片拍攝后不久,紅二方面軍正式改編為八路軍一二〇師,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哈裡森·福爾曼拍攝)

福爾曼敏銳地觀察到,在紅軍隊伍裡,有著不少因戰斗負傷而致殘的將領與戰士,但他們的臉上從未浮現過半分頹喪與消沉,仿佛個人遭遇的不幸在堅定的信仰面前,都化作了不值一提的塵埃。支撐著他們強忍傷痛、繼續奔赴沙場的,正是那份深入骨髓的頑強戰斗意志,以及對“抗戰必勝”的絕對信念。這份不屈不撓的精神,讓“共產黨人的硬骨頭”這一形象,深深烙印在福爾曼的心底,也悄然埋下了一顆向往“紅色中國”的種子。

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踏進紅色的中國

1940年,福爾曼以《紐約時報》、英國《泰晤士報》和英國國家廣播公司駐中國記者的身份,再次來到中國。彼時中國抗戰已進入戰略相持階段,西方對中國的認知發生顯著轉變:中國戰場憑借卓有成效的抵抗,成功阻滯了日軍的侵略攻勢,中國不再僅被視為戰爭的受害者,而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不可或缺的盟友。英、美等國領導層因此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國抗戰的真實全貌。

當時的重慶,街頭巷尾充斥著國民黨蓄意抹黑中國共產黨的謠言﹔而在抗日根據地周邊,國民黨更集結了數十萬兵力,對根據地實施嚴密封鎖。福爾曼對此質疑:“這是一樁稀奇的事情。中國正在作著生死的抗戰,以反抗致命的日本侵略。然而國民黨的軍隊,卻據說正用以封鎖他們自己的人民,北方的中國共產黨”。 1943年11月24日,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例行記者招待會上,福爾曼率先提出赴延安採訪的要求,其他外國記者隨即響應。國民黨中宣部就此呈請蔣介石核示,蔣作出“應從緩議”的批示。

1943年12月10日,國民黨中宣部秘書室為轉送蔣介石關於福爾曼請赴延安採訪“應從緩議”的批復給國際宣傳處的箋函。(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1943年12月10日,國民黨中宣部秘書室為轉送蔣介石關於福爾曼請赴延安採訪“應從緩議”的批復給國際宣傳處的箋函。(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最終,在美國的持續施壓下,國民黨政府被迫同意組建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前往延安參觀訪問。這是抗戰時期,中外記者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開展的唯一一次大規模集中採訪活動。1944年5月31日,福爾曼跟隨記者團進入陝甘寧邊區。在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長王震的陪同引導下,他實地考察了南泥灣的生產建設情況。對於八路軍參與開展大生產運動,福爾曼感到十分新奇。他評價道:“生產運動不僅在老百姓中開展,部隊也參與其中。這或許可以說是八路軍的特色。據我所知,世界上還沒有其他任何軍隊開展過如此大規模的生產活動,這毫無疑問也是促成軍民間神奇合作的最重要因素。”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已贏得人民的衷心擁護

1944年6月9日,福爾曼一行抵達延安,採訪了毛澤東、朱德等中共領導人,先后參觀了邊區政府、《解放日報》報社、當地工廠、中央醫院以及延安保育院等機構。考察期間,福爾曼格外關注民兵武裝,目睹了軍民攜手在敵后以地道戰、地雷戰等游擊戰術英勇作戰,其威力令他贊嘆不已。福爾曼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已贏得人民的衷心擁護,“220萬民兵是華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抗日的中堅力量。他們是共產黨武裝起來的人民。在我看來,關於人民內心怎麼看待共產黨的問題,民兵作出了最概括的回答,因為武裝起來的人民不可能會長期容忍一個不受歡迎的政府和一支強加的軍隊。這是舉世公理。”

在晉綏邊區,福爾曼親歷了八路軍的戰斗,他在報道中詳細描述了前線見聞:“過去有人告訴我們,八路軍不打仗,沒有傷兵,沒有俘虜,人民害怕八路軍,恨八路軍,今天這些謊話已被事實揭穿了。我看到了八路軍在英勇作戰,八路軍有很多傷兵,有大批敵軍的俘虜,人民熱愛著八路軍。”隨軍記錄的日子裡,福爾曼捕捉到“大娘給八路軍送水”的暖心畫面,看到“村民自發組成隊伍,將傷員從前線抬往醫院”的協作場景。他在文字中真摯袒露:“任何接觸過八路軍的人都不會懷疑,正是與人民的這種魚水之情,才使得八路軍在這場靠繳獲或土造的武器進行的戰斗中,堅持下來。”

大娘給八路軍送水(哈裡森·福爾曼拍攝)

村民自發組成隊伍,將傷員從前線抬往醫院(哈裡森·福爾曼拍攝)

1945年,福爾曼返回美國后,迅速撰寫了《來自紅色中國的報告》(中譯名《北行漫記》)。作為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成員的首部出版專著,該書不僅沖破了國民黨長達數年的新聞封鎖,更向全世界真實呈現了延安及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新面貌。

1945年出版的《來自紅色中國的報告》

1945年出版的《來自紅色中國的報告》

(本文作者:李薇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員)

(責編:劉圓圓、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