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8日10:41 来源:新华社
今年27岁的陈鑫欣5年前大学毕业后先去了北京,看到人才市场上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内心有些失落。“留在北京,租住地下室,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她纠结了一两个月,毅然回到老家——河北玉田县鸦鸿桥镇。
在陈鑫欣老家,家长都希望孩子留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发展。陈鑫欣回老家,引发一场家庭矛盾。“你的同学们为什么能留北京?你为什么吃不了苦?”“回老家也行,那就当老师或者考公务员。”面对家人的质问和要求,陈鑫欣一点也不妥协,“鸦鸿桥是小商品集散中心,别人都在做生意,我也要做生意。”最后,家人同意让陈鑫欣试一试。
鸦鸿桥自古就是商贸重镇,蓟运河的支流还乡河穿镇而过,明代成化年间,明宪宗下令疏通还乡河,在鸦鸿桥建水陆码头,开集市。清代道光年间,鸦鸿桥已有商户近百家,成为“京东第一大集”。“路传驼铃响,水送摇橹声”,这是几个世纪前鸦鸿桥的繁荣景象。
陈鑫欣家三代人在鸦鸿桥经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她的外祖父在集市上摆地摊,卖一些发卡、头绳之类的小东西,舅舅卖儿童识字卡片和小玩具,爸爸从北京、保定淘一些旧书卖。陈鑫欣清楚地记得,“姥爷骑着大水管自行车,驮着两个大筐,到很远的地方进货,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从摆地摊到租店铺,从骑自行车到开摩托车、面包车,从卖旧书到出版新书,从发卡、小玩具到消防、安防器材、交通标识……改革开放近